艷陽高照,是個出遊的好日子。
不過,在帶上妳最愛的DIY精油護膚品出發前,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討論:
精油的光敏性。也稱為光毒性。
所謂精油光敏性,就是某些精油碰觸到肌膚,再去曬太陽之後,會增加肌膚對日光的反應,導致嚴重灼傷、起水泡或變色。
光敏性不見得會在剛曬完太陽後就出現,有可能在最長18個小時後才出現,等你發現時通常已太晚了。
幸好,光敏性很容易避免。
有兩個基本的方法:
出遊前不要接觸光敏性精油,不然就是用後要做好物理防曬,譬如撐傘或穿防曬外套。
植物精油中之所以會存在光敏分子,有個很實際的作用:防禦天敵。
在昆蟲啃食植物後,會把植物體中的光敏分子吃下肚,等到太陽出來時,光敏分子開始作用,引發細胞死亡,就能把昆蟲殺死了。
精油的光敏性,有程度之別。
光敏程度最嚴重的精油,是以下這幾種:
你會看到,只有冷壓的柑橘類精油才有光敏性,這是因為一旦經過蒸餾之後,會引發光敏性的分子就受到去除了。
其實只要把握好稀釋比例,你還是可以帶著光敏性精油,快樂的出遊。
以下列出避免光敏性的稀釋比例,只要控制在這個比例之內,你就安全了。
此外,下面還有更多柑橘類精油不具有光敏性,盡可能豪邁使用吧。
資料來源:滴莎蘭德精油安全著作《Essentail Oil Safety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