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目錄 購物車 {{currentCart.getItemCount()}}
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,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

山毛櫸花精 - 社長Sunny講巴赫花精

從批評挑剔到同理寬容,給完美主義的妳的放鬆練習

山毛櫸的靈魂拷問:妳的「高標準」是在提升品質,還是在扼殺關係?

妳是否總是一眼就能看見事情「不對勁」的地方?

走進一個空間,妳的目光會不自覺尋找擺設的不完善、店家的疏忽、或店員的不對?聽別人訴苦,妳忍不住想批評他做錯的地方?妳是否經常忍不住想「教育」身邊的人,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,心裡常浮現的OS是:「你怎麼這麼笨?」、「你怎麼這樣做事?」

如果妳發現自己總是在扮演那個糾察隊的角色,妳的完美主義與批判眼光,雖然可能讓妳在工作上表現出色,卻也讓身邊的人倍感壓力,那麼,妳或許正活在山毛櫸(Beech)花精所對應的失衡能量中。

 

認識「山毛櫸人格」:戴著完美主義眼鏡的糾察隊

「山毛櫸人格」的核心特質是「嚴以律人」。她們通常能力很強、自我要求高,因此也將這套高標準套用在所有人事物上,並深信「我的方法才是最好的」。

她們就像是天生的品管員、盡責的糾察隊,專門挑剔別人表面做事的方法與細節。當別人沒照她們的方法做時,她們就會覺得對方「很笨」,忍不住想指正,有時甚至會到雞蛋裡挑骨頭的程度,讓人覺得壓力山大。
 

 

當你在人生劇本中,遇見山毛櫸

1. 真實故事:那個難以相處的婆婆

我的阿嬤,是「國家認證」的難相處的婦人。她什麼都要管。

在我國小的時候,她連我把眼鏡放在桌上的方式,都會去糾正。

她某天燙傷了,我媽媽建議她沖冷水,但她堅持要用牙膏敷治,因為這是她們那個年代認為「正確」的方法。

在她八十歲時,曾跟她大兒子(我大伯)發生口角,因為她要求我大伯冬天必須穿外套,儘管當時我大伯已經六十幾歲了,怎麼可能分不清冷熱?

一直到臨終前,她都在糾正護士調整點滴的速度,必須精密調整到她認為正確的速度才行,惹得護士頻頻搖頭。

阿嬤的難以相處,最後獲得了國家認證。我的大伯母,也就是她媳婦,得了全縣的模範媳婦獎,評審的頒獎說明是:「就憑她能跟她婆婆相處三十年,就值得這座獎盃!」

其實,阿嬤的能力非常強,內心追求完美。早期她夫婦曾開設中藥行,但因為我阿公抓藥秤重比較不精確,有時懶得切,就整塊抓給客人。阿嬤說:「怎麼可以這樣?會害死人。」就這樣毅然把店收了。

我想阿嬤一輩子都體現著山毛櫸那追求完美的人格──不只對自己,也對身邊的人。
 

2. 典型人物:《穿著Prada的惡魔》的米蘭達

米蘭達是頂尖時尚雜誌《Runway》的總編輯,她站在時尚界的頂端,極度要求完美。她會因為助理穿了她認為「不時尚」的鞋子而鄙視她,或者因為咖啡溫度不對、牛排沒有準時送到而大發雷霆。她對他人「為什麼連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」感到極不耐煩。

有一次,當助理試圖解釋她因為颶風而沒訂到機票時,米蘭達完全不關心客觀理由,只冷冷地說:「妳的工作就是克服這些問題。」

她無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,缺乏寬容和理解。她的目光永遠在尋找「哪裡不對勁」,很少給予讚美,因為她認為照她的方法做好是理所當然的。

這就是山毛櫸:她們的世界裡,做事的方法只有一種,就是「她們的方法」。

 

我是否需要山毛櫸的支持?挑選的關鍵線索

關鍵字清單:

☐ 總忍不住想「糾正」或「批評」別人。
☐ 很容易一眼就看到別人的缺點、錯誤或不完美的地方。
☐ 內心經常覺得別人「很笨」、「沒效率」、「做事方法不對」。
☐ 缺乏寬容,難以接受和自己不同的觀點或做法。
☐ 經常被別人說「管太多」、「太挑剔」、「太毒舌」。
 

相似花精辨析:

• 山毛櫸 vs. 鳳仙花 (Impatiens):兩者都易怒。山毛櫸是看不慣別人的做法,覺得別人笨而批判;鳳仙花是受不了別人的速度,覺得別人太慢而急躁。

• ​山毛櫸 vs. 馬鞭草 (Vervain):兩者都想改變別人。山毛櫸想糾正別人的行為(你做錯了);馬鞭草想說服別人的思想(你想錯了,我的理念才對)。
 

山毛櫸的轉化力量:從批判挑剔到寬容理解

巴赫醫師說:「山毛櫸是給那些需要看見周遭更多美善的人。」

山毛櫸花精的功效,不是讓妳失去辨識力或變得鄉愿,而是為妳注入一股「寬容」的能量,找回更柔軟的人際關係。

使用後,妳會發現那股「非糾正不可」的衝動降低了。妳會覺得,別人就算做事方法跟妳不一樣,好像也沒那麼刺眼了。妳能從「雞蛋裡挑骨頭」的緊繃感中釋放出來,開始欣賞他人的獨特性,自然就減少了批評的欲望,轉而能發自內心地看見他人的優點。

 

山毛櫸進階療癒:給妳的轉念練習

每種情緒的背後,必然有一個信念(強烈的想法)去引發它。

在運用花精時,若能同步探索自己內心的信念,將這個信念轉化掉,就能根治這種負面情緒。這是我最鼓勵所有人去做的心靈工夫。
 

第一步:覺察舊信念

山毛櫸的批判性,往往根植於這些深層的信念:

💔「我的方法才是對的、最好的。」
💔「事情沒有照規矩來,就是錯的,我必須糾正它。」
💔「如果我不去管,事情就會一團亂。」
💔「別人都沒有我懂。」

這些信念的形成,可能源於成長環境。或許妳在一個高標準、高紀律的家庭長大,批評和指正是被視為督促進步的正常方式。久而久之,妳內化了這種模式,把「批判」當成了「關心」和「維持秩序」的唯一手段。妳的潛意識可能也相信,如果妳不保持警覺、不去控制,世界就會失序,這帶給妳非糾正不可的衝動。
 

第二步:擁抱新信念

山毛櫸花精引導我們建立一個更寬廣、更慈悲的信念:

💡「我允許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,去體驗他們的『對』與『錯』。」💡「我看見並欣賞事物中的美善,即使它不符合我的標準。」
💡「寬容待人,不代表我認同他的做法,而是我選擇釋放自己。」
💡「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,邁向他們最終的完美。」

巴赫醫師提醒我們:「事情是對是錯不是重點,重點是我們對這件事的反應,能不能在其中看見美善?」

儘管表面上看起來是錯,但一種米養百樣人。或許對妳而言不好的方法,對別人正好適合;或許別人有別人的學習歷程,他必須自己經歷試錯,才能真正學到。

妳永遠不知道宇宙的安排,但妳可以放鬆下來,相信宇宙的安排最終總是完美的。

 

來自山毛櫸的人生智慧

山毛櫸的人生智慧,是關於「寬容」的藝術。

巴赫醫師告訴我們:「所有人事物都以不同方式邁向完美。」

這帖花精溫柔地提醒我們,收回妳那無所不在的批判眼光,試著看見錯誤中也有完美。當妳願意放下非我不可的執著,給予他人犯錯和成長的空間時,妳會發現,妳釋放的不只是對方,更是那個總是在找錯而不得安寧的自己。

 
 

Copyright © 2025 蔡桑妮 版權所有

 花精研究院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