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目錄 購物車 {{currentCart.getItemCount()}}
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,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

聽到異見就焦慮嗎?

最近,朋友抱怨公司取消內部員工論壇,事情起因是某位客服同仁在論壇上提出產品建議,旁人看來中肯具體,卻引來產品單位的不滿,某位產品PM甚至出言不遜引起客服部門群情激憤,雙方爭執不下,最後公司選擇關閉論壇收場。

面對異見,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?

在1950年代,孕婦產檢時幾乎必照X光。英國女醫師Alice Stewart卻發現,X光似乎會導致胎兒罹患白血病。

當時的醫學界堅信X光安全無虞,她的論點猶如一顆炸彈,瞬間引爆醫學界的激烈反彈。「妳瘋了嗎?X光是救人的,怎麼可能害人?」同僚們嗤之以鼻。

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,她與統計學家George Kneale合作,Kneale彷彿是個專門「挑錯」的天才,總是用盡一切方法證明她是錯的。兩人經過20多年的數據交鋒,Kneale的統計專業再也無法推翻Stewart的結論後,終於迫使醫學界正視輻射對胎兒的危害。

就這樣,因為一個女醫師的異見,以及她的夥伴對她的異見,全球禁止孕婦產前照X光,無數生命因此被拯救。

有些人對不同的聲音特別敏感,覺得對方有意見,就是在「針對自己」,不是氣急敗壞,就是沮喪低落。其實面對異見,臣服順流,是扭轉負面境遇的第一步。

取消等號   異見 ≠ 對你的否定
如果不是人身攻擊或惡意抬槓,別人提出不同意見,並不是貶低你的價值,異見純粹是為解決問題或處理事情,理解異見背後的邏輯,能幫助我們思考是否有更好的結果。

耐心溝通
有建設性的異見者,往往不在我們的同溫層,他們的想法、經驗甚至個性,可能與我們大不相同,甚至不想親近。與他們交流,本身就需要耐心地溝通與設身處地的理解,對於我們越在意越熱愛的事物,我們更需要這樣的人,帶出我們最好的一面。

學習感謝
當異見促成更好的結果,我們也要學習向提出異見者說聲感謝,因為他們願意在眾人皆沉默之際,獨立思考,勇敢發聲,迎接可能產生的人際壓力。